“中國
閥門專用機床”靠誰制造?
我國制造業居世界第四位。雖產量大,但品種少,檔次低;雖制造企業多,但規模小,效益差;雖出口量大,但真正打上"中國閥門專用機床制造"的并不多,具有_知名品牌的產品_是鳳毛麟角。目前,我國一方面產業工人過剩,另一方面又嚴重缺乏既具有較高文化素質,又掌握高_勞動技能的_藍領。
來自_統計局的數據顯示,目前,我國已有100多種制造產品產量躍居世界_位,但整體的粗放式發展,也使我國制造業與發達_之間的差距暴露無遺。資料顯示,美國98.4%的典型產品技術源于本國研發,而我國只有43%。制造業新產品貢獻率美國達到52%,而我國只有5.9%。我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只有50%多一點,但全社會固定資產中設備投資的2/3依賴進口。光纖制造設備的_,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%,石油化工設備的80%,轎車工業設備、數控機車、紡織機械、膠印設備的70%左右被進口產品所占領。我國機床生產企業年均產650臺普通機床,而日本精密機床公司一家的年產量_達4500臺。
據_勞動和社會_部提供的數據顯示,我國擁有1.4億名產業工人,其中,技術工人為7000萬人,居世界各國之首,令許多發達_嘆為觀止。但是,我國技術工人素質狀況不容樂觀。_工只有245萬人,僅占技術工人總數的3.5%,與發達__工所占比重相差36.5%。目前,_擁有技師100萬余人,約占技術工人總數的1.4%,約占職工總數0.4%。而發達_則分別占20%和10%。_技師_加少得可憐,_只有7萬多人,約占技術工人總數的0.1%,約占職工總數的0.05%。也_是說,每1000名工人中,才有4名技師,每10000名工人當中,才有5名_技師。_為嚴重的是,目前,技師和_技師的平均年齡普遍在52歲以上。人員少,年齡老化,已成為我國制造業新的隱憂。
近幾年,閥門專用機床由于多種原因,制造企業相繼出現了技師提前退休,跳槽外流,技術失傳,人才斷檔的現象,使本_缺少高技能技術工人的制造企業雪上加霜。
技術工人素質低下導致的直接結果是,我國企業產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%,每年因產品質量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_高達2000億元左右。一份資料顯示,我國花巨資引進的_設備,只有_少數技術工人通過培訓能夠操作。但由于受文化素質和操作技能不高的影響,引進設備平均利用率只有70%左右。有人這樣總結我國制造業現狀:有_的產品設計,沒有_的技術工人;有_的設備,生產不出_的產品。
閥門專用機床據悉,目前_勞動和社會_部正在會同教育部、發改委、國資委管轄的中央大型企業等聯合啟動"_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"。內容包括依托規模較大、技術_、管理規范和效益較好、知名度較高的100家企業和100家相關職業技術學校,建立"_高技能人才培訓_",開展一些重點職業領域的培訓工作。
有關_指出,_藍領工人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。全面提高我國技術工人素質,既需要職業技能學校與企業攜手,形成優勢互補共進,也需要技術工人本身加強自我學習和鍛煉,_需要全社會給予_大的關注。